首页

“无界”——江西省纺织服装现代产业学院教学成果暨毕业设计汇报宠物服饰及周边产品设计微专业成果汇报圆满落幕
编辑: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4-06-21  浏览次数:

新闻中心讯(供稿:服装设计学院 孙艳丽)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切实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纺织服装现代产业学院按照学校“注重学理、强化实践、贴近行业、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实行专业学院、产业学院、双创学院“三院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政、校、企“三方协同”的产教融合平台,形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协同育人的新生态。

教学成果展海报

2024年6月18日下午14:00时,由半岛平台(China)官方网站主办,服装设计学院、江西省纺织服装现代产业学院、时尚传媒学院承办的“无界——江西省纺织服装现代产业学院教学成果暨毕业设计汇报、宠物服饰及周边产品设计微专业成果汇报”在校图书馆一楼动态展示厅拉开帷幕。

中国服装协会顾问、北京时装设计师协会荣誉主席张肇达;特步(中国)服装运动设计部总监尹啸鹏;新干县科技局副局长胡建如;新干县淦远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永明;新干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市场主任陈凯;江西昌硕户外休闲用品有限公司技术总工江红博士;杭州佳域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常勤;世宠杯中国宠物时装大赛主委会主席、浙江小动物保护协会公益大使、浙江校友会会长吴海平;法国巴黎国际裁剪学院中国区总负责人麦清华;浙江余音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余音女士;广州睿珂婚纱礼服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友好;上海元彩科技有限公司高校项目总监李杰;艾司萌(上海)宠物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慧;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李强博士;九江学院宫妮教授以及半岛平台(China)官方网站理事长涂燕萍、校长薛家宝、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宝君、副校长刘孜杰、副校长贾丽霞、校长助理易城、校长助理闵悦、教务处处长周文辉,副处长贺晓亚、李凯、隋丹婷,服装设计学院院长张宁和兄弟学院职能部门的同僚们出席了本次成果汇报。

本次教学成果展前期经过精心组织筹备,服装设计学院与时尚传媒学院、产业学院各项目负责人等共同围绕作品遴选、场地布置、设备调试等方面,深入调研、反复探讨,最终确定教学成果展汇报计划,并积极完成了后期各项准备工作。此次成果展以服装动态秀为主,辅以静态作品展示,旨在将学生的设计作品转换为产品,由产品转换成商品。

参与本次成果展的产业学院有:婚纱礼服产业学院、赫利童装产业学院、波司登产业学院、肇达•张潮牌产业学院、新中式产业学院、CHEN·1988女装产业学院、伯仲羽绒服产业学院、卡私顿高定产业学院、服装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以及2024届优秀毕设作品和微专业“宠物服饰及周边产品设计”。

图1 婚纱礼服产业学院成果展图片


图2 赫利童装产业学院成果展图片


图3 波司登羽绒服产业学院成果展图片


图4 潮牌产业学院成果展图片


图5 新中式产业学院成果展图片


图6 CHEN1988时尚女装产业学院成果展图片


图7 伯仲羽绒服产业学院成果展图片


图8 卡私顿高定产业学院成果展图片


图9 毕业设计成果展图片


图10 宠物服饰及周边产品设计展示

通过成果汇报,彰显了产业学院课程改革的价值,提高了学生服饰整体研发设计水平,强化了学生原创设计与工艺制作能力,达到设计与市场需求适配,将设计转化为实际消费力。成果展最后,校领导与嘉宾为优秀学员进行颁奖。


图11 宠物服饰及周边产品设计优秀学员颁奖合影



图12 毕业设计优秀学生颁奖合影


图13 纺织服装现代产业学院优秀学员颁奖合影


图14 校院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本次教学成果汇报是学院特色化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整场作品覆盖了时尚个性的婚纱、活泼可爱的童装、高端大气的西装、风格简约的潮服、舒适保暖的羽绒棉服、与时俱进的新中式风格、优雅知性的女装等,展示出新颖的服装款式设计、服装品牌的高端大气、设计手法的经典独到,手工技法与创新创意技法的完美结合、理念的更迭、聚焦供给的创新,让我们感受到了服装文化的魅力。作品完美契合了主题“无界”,获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产业学院的同学们用自己独特风格和设计理念做到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把丰富的想象力和工匠精神结合起来形成时尚个性的服饰,向大众展示了江服风采,也向业界舞台传递了别样的江服文化。

半岛平台(China)官方网站始终重视教学改革,以产教融合为抓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推动转型发展,坚持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专业课作业对接服装企业产品研发,切实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下一步,产业学院将继续秉承“做优做强”的建设和发展思路,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由“简单相加”到“深度相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提升服务社会、行业、企业的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